close
【新華社】

北京大柵欄西街上的一家小餐館,門口隔間的灶臺上置一大鐵鍋,一位板寸頭魁梧的男子圍著忙活,鍋裏徐徐地烹煮著動物內臟和麵餅,這便是北京有名的小吃——滷煮火燒,而這小店就叫「賈大爺滷煮」。

老闆賈勇其實今年剛滿49歲,是地道的北京人。賈勇自小在這一片市井胡同裏混,早年練過摔跤舉重,曾經是北京市隊的舉重運動員,退役後當過兩年工人,然後辭職下海,幹過不少行當如修理工、蹬三輪、賣菜等,90年代玩過傳統技術的圖片印刷,全盛時在市裏開了11家分店,但不久因數碼技術的衝擊而倒閉。飲食業是他目前的經營,在古觀音寺街滷煮店對面,還有一家小飯店和一個小畫廊兼酒吧,也是他經營的。

賈勇店裏的傢具裝飾,許多是舊貨市場淘來的,有些是明清兩朝流傳下來的古董,店裏的服務員一律身著傳統服裝,而滷煮和其他北京風味的菜品,都力求口味純正地道。在京城大柵欄、琉璃廠一帶,這或許不足為奇,但賈氏三店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室內牆壁中央都掛著一長排木製鏡框,內嵌的大幅黑白照片,全是關於已經消失的北京胡同建築與生活,照片是賈勇自己拍攝的。

賈勇喜愛攝影,曾經接受專業培訓,其父從事古建築行業,或許受此影響,賈勇對北京的胡同情有獨鍾,看到一片片的胡同區被拆除重建,他感到痛心疾首。

1984年,他舉起相機,在正被拆除的胡同裏頻頻地摁下快門兒,他要將這些行將消逝的老北京遺留物,永久地固定在膠片上。一連三年,他忙於這件自找的事兒,有時候相當緊張勞累,賈勇在最近一次採訪中說,他的胡同照片如今已累積至5萬張底片。

掛在店裏的大尺寸黑白照片,展現著昔日胡同的模樣和居民的精神風貌,為賈勇的小店平添幾分古樸韻味。生活就這樣平靜地繼續,直到2006年的某一天,一位50來歲的先生踱進店裏,他看到牆上的照片,接著便一幅一幅地端詳,隨後他在一張桌子邊坐下,若有所思。通過同來一位女士的翻譯,這位先生與賈勇攀談起來,原來他是韓國一所大學的教授,此次中國之行的一個任務是尋訪攝影作品,並邀請攝影師參加在韓國舉行的一項國際比賽。

賈勇同意加入,幾天後他選了20張照片寄往韓國。不久,他收到韓國教授的郵件,要他提供一個銀行帳號,說要把2000美元獎金給他。「我們都覺得是個騙局,」賈勇回憶道,但他抱著試一試的心理,照著做了,結果錢真的到帳,後來還收到一個包裹,裏面是獲獎證書和一冊參賽獲獎者介紹及作品集。

賈勇獲獎的照片,記錄的是一位手執蒲扇、光頭赤膊的北京大爺,如一尊菩薩般坐在胡同宅院大門的門檻裏邊乘涼,「如果要給照片起個名字,就叫『穿堂風』」,賈勇說:「雖然那時已是上個世紀90年代,但空調對生活在北京胡同的人們還是一個夢。」

在一位業界朋友的幫助策劃下,2010年賈勇在他的3798畫廊舉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圖片展覽,題目是「再見,胡同」。20張精心挑選的大幅照片,給觀賞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為賈勇在京城攝影圈贏得了「胡同攝影家」的美名。

去年他在店門口的大街上舉辦了兩次國際攝影展,主題是「我愛北京」。展出的200張關於北京社區生活的照片,是由幾位中外攝影愛好者提供的,照片固定在長條的舊式木雕門板或窗板的兩面,木板則成一溜地豎立在觀音寺街兩旁的店面前。

賈勇說今年10月將舉行第三屆國際攝影展。前兩屆的承辦費用是由賈勇與一位德國夥伴分擔的,今年據說已有好幾家公司表示想贊助。

賈勇說想過要出版一本有關胡同的相片集,但因顧慮知識產權問題,還沒有做。賈勇的胡同照片中,人物經常是聚焦點,「人物最有表現力,沒有人,照片只是一種資料,」賈勇說:「不同時期,哪怕只相隔10年,人物都不一樣。」

【2012-06-23 新華社】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愛正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