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以小黑裙為代表的一系列新造型女裝,逐漸被女士們接受。它象徵著女性可以自由支配和展示自己的身體,能和男士享受同等的、由工作和旅行等社會活動所帶來的成就感,同時能在不犧牲美麗的前提之下,獲得生活上的方便、快捷與舒適性。

雖然小黑裙後來成為無數設計師改良的標本,但這個最基本的樣本,卻一直都沒有改變過。小黑裙誕生後不久,適逢經濟大蕭條。這種當時最節省布料,並且價格不貴的女裝,保住了自己在大眾心目中的好名聲,安全度過了經濟最低迷的時刻,愛漂亮的美國婦女親切地稱它為「巴黎新時尚」。

當然,好萊塢女星在大銀幕上的推波助瀾也功不可沒。這也為後來小黑裙成為眾多女明星的最愛埋下了伏筆。隨之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常用於製作服裝布料的羊毛和絲綢面臨嚴重短缺,設計師便開始了用新材料製作小黑裙的嘗試,縐紗、天鵝絨、緞子等,都被用來代替羊毛和絲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最初幾年,小黑裙經歷了一個小小的低潮期。此時時尚界的寵兒是克莉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1905~1957),小黑裙必須讓位給迪奧的「大黑裙」。飽經戰亂荼毒的人們,尤其是那些愛美的女性,都希望能通過迪奧的作品,重新找回富足年代的印象。

胸衣、裙撐、繁複堆疊的裝飾,這些與小黑裙格格不入的舊時代象徵,改頭換面後重又回到了時尚的前沿。不過小黑裙並沒有被壓制太久。因為連偉大的克莉斯汀迪奧也不得不承認:「女人都應該有條小黑裙」。

五○年代當美國製造商用一種人造絲布料製作出大量廉價的小黑裙時,它又開始成為大眾談論的焦點,而且這次來勢洶洶,比起三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有十位女士參加派對,你很可能會在九個人身上看到小黑裙的影子。時尚界的導師級人物伊夫.聖羅蘭(YvesSaint Laurent,1936年8月1日~2008年6月1日)也說:「所謂漂亮女人,就是穿著黑色筒裙,黑色高領衫,臂彎裏挽著自己心愛的男人。」

而它在大銀幕上的風頭,更是讓人無法抗拒。從《法蘭西最後的玫瑰》、法國影壇常青樹,有「冰美人」之稱,集美麗和高貴於一身凱薩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1943年10月22日~)到法國傳奇女歌手伊蒂絲皮雅芙(Édith Piaf,1915年12月19日~1963年10月11日),都和小黑裙結下了不解之緣,伊蒂絲皮雅芙更是終其一生都穿著它在臺上演出。

不過小黑裙的最佳代言人還是奧黛麗赫本。小說原作者杜魯門卡波特雖然對赫本出演電影《第凡內早餐》有些不滿,卻依然無法忘卻她留下的美好印象:「那是一個初夏的夜晚,她穿著既苗條又酷勁十足的黑色裙子、黑色涼鞋、珍珠項鏈……。她總是戴著黑色的眼鏡,總是精心修飾,這些與她簡潔的服裝風格相呼應,顯出極佳的品味。」

之後,時裝歷史便徹底和小黑裙交織在一起。當西方遭遇性解放潮流的時候,小黑裙被去掉袖子、開低領口、下擺越做越短,成為袒露身體,顯示性感的工具。當雅痞一族崛起的時候,小黑裙被墊起雙肩、飾以硬朗的直線條,成為職業女性權力和強勢的象徵。

當「廣島流浪女」川久保玲帶著她的解構時裝來到巴黎時,小黑裙被做得破破爛爛、糾結纏繞、裏外不分、毫無規矩。著名設計師伊夫聖羅蘭、義大利著名時裝品牌設計師兼創始人艾米里奧璞琪(Emilio Pucci)、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1934年7月11日~)等,都是小黑裙的支持者。他們的想法也許正如迪迪耶呂多(Didier Ludot)在《小黑裙》中所寫的:「沒有小黑裙的女人就沒有未來。」

經歷過無數輪嬗變之後,我們發現,再也難以用款式、外形來嚴格定義小黑裙。唯一不變的是:「當穿上小黑裙時,它會襯托出你自身全部的魅力,而不會搶走你一絲光芒。」也許就像一位女設計師所說的那樣:「你也許記不住自己的鞋子,記不住自己的包包,甚至記不住曾經和自己相處過的男人,但會永遠記得讓你看上去那麼自信、優雅而性感的小黑裙。」

「時尚的碎片」專題轉載自華滋出版《時尚的碎片》一書。)

本文出自正妹天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愛正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