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福岳上個月在廣西南寧的廣西大學,舉行了一場「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這是由中國大陸一群研究少數民族傳播的學者所發起的一個論壇,到今年已經是第4屆了,與會者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研究少數民族傳播的學者。到了會場才感覺到,大陸研究少數民族傳播的學者和論述,這些年在數量上都有明顯的增加,這個領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某種顯學。今年的論壇,一共收錄了89篇文章,其中的研究範疇包括:少數民族的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受眾研究和媒介素養教育、媒介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媒介化生存、國家認同漢民族認同、文化傳播研究、歷史觀察和理論建構。僅僅就這些項目來看,涵蓋的範圍可說相當廣泛。民族議題在中國大陸有一定的敏感度,所以早期傳播領域的學者多半不願碰觸,以免誤觸地雷。後來傳播的學者開始注意到,少數民族地區在傳播上有其異於漢人主流社會的現象,再加上各個民族大學院校都設有傳播相關的科系,於是展開了有關這個領域的研究。以我所講學過的西南民族大學而言,在新聞系中,幾乎每位教授將自我的研究領域都界定為少數民族傳播。另外還有位處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學,如果設有新聞傳播科系的話,也會有幾位老師將研究範圍涉入和少數民族相關的範圍,例如廣西大學、雲南大學、內蒙古大學、延邊大學……這類的學校,在少數民族傳播領域中的相關研究也頗有建樹。但是我參與完兩天的研討會,還是感覺到某種程度的困乏。推究其原因,可能就出在大會所設定的主題上──「傳播‧團結‧和諧‧發展」──「團結、和諧」一出現,那麼論述的空間相對來說就已經被限縮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我的困乏感也由此而生。持平而論,就這次研討會的論文水準,其實並不差,甚至有很多是深入偏遠農村地區實地進行長期田野調查所得到研究成果,關於傳播媒介、尤其是新媒體,對少數民族村寨生活中產生的變化和影響,確實引發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傳播議題。但是因為扣了個「團結‧和諧」的大帽子,對於多元文化主義和民族傳播主體性的議題和研究,也就無法開展,相對來講對研究主題和方向就有相當程度的限縮。也因而無論研究過程中發掘到有特殊意義的傳播現象,歸結到最後結論的部分,還是必須回到各民族團結和諧、共謀社會發展的大主題之下。尤其是將國家認同放置於民族認同之上,幾乎已經是不可挑戰的主軸意識了。我在研討會中也有機會發表論文,其實我所談論的也不是什麼新論點,就是我們對於原住民和少數族群的基本觀點:多元文化主義所強調的各族群相互「肯認」,重是彼此的「平等尊嚴」,另外就是少數民族媒體的「傳播主體性」,說來卑之無甚高論。可是對於當地的學者而言,這樣的言論並不適合從他們的口中表達出來,儘管私底下在某種程度上也同意,他們在研究取向上受到太多政治因素的限制,但是對於國家認同這件事情還是不能鬆綁的。對於當地的研究工作者而言,最大的限制還是來自那幾隻「河蟹」吧!(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出自正妹曉玉的新聞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愛正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