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來臨,許多畢業典禮創意十足,除吸引媒體報導之外,更是學生們一輩子難忘的回憶。除了畢業典禮外,許多學校也有著獨一無二的節慶活動,這些屬於學校自身的印記,為莘莘學子與畢業校友們留下獨特的青春記憶。本期《臺北畫刊》特別報導師大附中、內湖高中、開平餐飲學校,以及臺灣大學的校園特色活動,一起來閱讀他們的創意吧!
附中畢典主題秀 年年翻新創意
1996年國立師大附中開始第一場創意十足的畢業典禮,至今年年有不同的主題。典禮場景曾上達「外太空」,下至「海底城」;國度時空橫跨古今中外,舉凡神祕古埃及、輝煌羅馬、浪漫法蘭西、雄偉紫禁城、黃金古印加及東洋日本風等,都曾在附中畢業典禮風光亮相,一整場的聲光歌舞、相談話別無不深植在每一位畢業校友腦海,成為一輩子的回憶。
能夠拋開以往由校方主導的刻板保守畢業典禮,與大學實施多元入學招生有關。1996年大學開始實施多元入學招生,聯考不再是唯一入學管道,師大附中數學老師、也是附中校友的胡天爵藉著多元入學方案實施,開始推動創意畢業典禮。
「那時參加推薦甄選的學生已經考上大學,距離6月畢業還有一大段時日,心想何不集合這些學生的力量,創造出不同的畢典儀式,不但能凸顯附中自由的特色,也免得準大學生太過悠閒,影響參加聯考同學的情緒。」附中學生口中的「胡老大」目前已經退休,談起附中畢典如數家珍。
首屆創意畢典的確一新大家的耳目。開風氣之先,將師長與貴賓「請」到台下,仿金鐘獎頒獎典禮,清新而不媚俗;傳統的驪歌,則被流行歌曲「祝福」取代;自此之後,每年都有不同的畢業歌,包括附中校友五月天、蘇打綠及天后張惠妹的歌曲,都曾成為附中傳唱一時的畢業歌。
跨出第一步後,隨著推甄與申請考上大學的學生愈來愈多,到去年已近350人,約是畢業生的三分之一。越來越多準大學生加入,使得創意年年翻新,不論是港式60年代復古風情的《花樣年華》、歐式中古世紀充滿奇幻童趣的《哈利波特》、還是好萊塢式史詩場面的《神鬼戰士》,都成為師大附中畢典小組學生發想的元素來源。
例如2009年「黃金夢土深林附現」以印加文明作主題,禮堂門前矗立著15世紀西班牙戰艦,船首斜臥著美人魚,在南美洲神祕的樂聲中,應屆畢業生逐步前進,深入中南美洲的叢林,行經西班牙探險家的帳棚,穿過重重的石壁隧道,最後進入設置有印加金字塔的典禮會場。
這一年校長楊壬孝則以一身太陽王裝扮,頒發畢業證書。連他都忍不住讚賞附中學生除了功課好,從別具一格的畢典更能顯現學生的EQ好,善於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還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而且一屆比一屆推陳出新,創意畢典已成了師大附中的招牌傳統。
▲ 師大附中
地址:信義路3段143號
電話:2707-5215
內中水球大戰 考生遇水則發
|
因2011年全臺大缺水,睽違一年的臺北市立內湖高中水球大戰,今年5月18日再度開打,10萬餘顆水球不到20分鐘被砸得消失殆盡。不少被水潑灑得有如落湯雞的應屆畢業生擁抱哭泣,面對即將到來的離別情緒與升學壓力,他們如往年的學長姐一般,希望藉由內中傳統的水球大戰宣洩而出,並且期待自己能如同教戰手冊所言:「丟得越高,考得越好;丟得越遠,選得越好。」
內湖高中的水球大戰是創全臺高中職風氣之先,將嚴肅的畢業季轉換成帶有歡欣氣氛的儀式。而這項聞名到連國外媒體都曾報導的活動,原是學生無心插柳,卻柳成蔭的結果。
1991年內湖高中以傳統方式歡送首屆畢業生,在畢業生繞行校園結束後,少數學生返回教室開始互丟水球,以慶祝高中生涯結束。這些年少輕狂的舉動,非但沒有被校方斥責,在當時校長林煇的支持下,還逐漸演變成內中最具特色的傳統。
「畢業季正逢盛暑,學生聯考壓力沈重,經由裝水球、砸水球活動,若能適度讓應屆畢業生釋放壓力,靜心衝刺,不失是個好點子。」內湖高中退休校長林煇說,在與學生溝通後,決定自1992年起將水球大戰移至操場舉行,並訂定遊戲規則,由校長主持,與畢業生同樂。「沒想到第一年辦下來,那屆學生的聯考成績出奇地好,『打水球』就那麼順理成章地成為內中的畢業季傳統特色。」
水球大戰在全臺缺水與SARS侵襲下,曾於2002年、2003年及2011年停戰,令該屆畢業生失望不已。2003年SARS期間,畢業典禮移往操揚舉行,典禮進行中,傾盆大雨直落,不少畢業生反而雀躍不已,歡呼高跳,覺得這是老天爺對他們沒打水球的補償,畢竟內中考生一向是「遇水則發」。
內中水球大戰不但邀請歷任臺北市長參加,就連知名藝人也自願參加水球大戰,像主演《一頁臺北》的郭采潔2009年、2010年連續參加,自願讓水球砸,期待星途大好順遂。
不論是為了能盡情丟水球而進行的「省水大作戰」,或是活動結束後師生一同彎腰撿拾水球碎屑、場地垃圾的過程,水球大戰已是所有內中人共同的回憶,每丟擲一顆水球,象徵著同學間彼此友誼的交流,祝福同學們能投出人生好球,再創佳績。
▲ 內湖高中
地址:文德路218號
電話:2797-7035
※延伸閱讀:
‧創意比美麗 校園特色節慶大公開 (下)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六月號第533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