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3國近日撇開彼此間釣魚台及獨島的領土之爭,恢復3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會談。同時中、日、韓及東協十國,紐西蘭、澳洲、印度16國又將合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ECP),預計2013年1月展開談判。這16國占全球貿易額1/3,超過30億人口,GDP合計16兆美元,比歐盟13兆GDP還高,將是世界最大的經濟貿易區。

尹啟銘博士在其「布局」一書中闡明過去10年全球大變局中最顯著的,一是「全球化」,二是「亞洲崛起」,三是「亞洲區域內經濟整合」。

過去數年,鄰近各國都在「全球化」及「亞洲區域內經濟整合」的趨勢下,調整其對外經濟政策。如各國與自由貿易協定夥伴之間貿易占其全國貿易比例,韓國44%、中國25%、印度23%、日本11%、東協十國33%;台灣僅0.2%。韓國繼與印度及東協簽訂FTA後,今年又與歐盟完成FTA簽訂。

各國簽訂FTA對台灣影響,最明顯的是2004年韓國與東協簽訂FTA後,台灣在東協市占率即自20.1%,降到2006年11.8%。

台灣無法拓展國際貿易關係的關鍵在於兩岸關係。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勵行「一邊一國」無法務實面對國際政治現實。據江丙坤說,新加坡曾有意以「台澎金馬關稅區」名義簽訂台星FTA,但為一邊一國政策所否決。

在「亞洲區域內經濟整合」發展趨勢下,台灣日益「邊緣化」與「孤立化」。在這變局發展的十年中,大多時間都是民進黨執政。他們對此視若無睹、一意孤行。

「亞洲崛起」中,以中國崛起最顯著。2010年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GDP,僅次於美國;出口世界第一,進口世界第二;也是世界最多外匯存底及世界第二大外匯吸收國。

中國不僅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近年更因為經濟實力,在國際組織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如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擔任副首長。

台灣與中國有解不開的政治糾葛與歷史淵源,如果不能正視在國際變局下與中國的關係,台灣要想擺脫「孤立化」與「邊緣化」,因應「全球化」真是緣木求魚。何況亞太16國一旦組成RECP,或美國主導的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完成後,台灣處境更加艱難。

馬政府有鑑於此,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開展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簽訂兩岸ECFA,擴大台灣的國際發展空間;分別與新加坡、印尼、紐西蘭等,開啟FTA談判;與美國談TIFA。綠營人士卻指責馬政府親中賣台。

民進黨中有識之士知道民進黨若要再執政,必須務實面對兩岸問題,但謝長廷的「破冰之旅」仍不為黨內「鐵桿台獨派」所青睞。2016年民進黨若再執政,兩岸如何平等協商,解決現實問題?兩岸又如何建立互信與良性互動?

中、日、韓可以撇下領土之爭,談經貿合作,可見各國對經貿實質利益的重視,遠勝過不切實際的主權與意識形態之爭,希望對台灣最大反對黨有所啟示。

(作者是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愛正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