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韓良露(美食家】
牛排能代表食物中的貧富差距。 本報資料照片
義大利中部托斯卡尼人有個外號叫「吃豆子的人」,當地名菜多以白豆為主料,例如綜合蔬菜白豆湯Minestrone,形容其濃稠到能把叉子插在湯裡,因湯裡有大量豆泥。

托斯卡尼人燉肉,也是白豆放得比肉多。早年台菜中燉豬腳也放很多的黃豆,除了豆子能讓肉燉得更柔軟,也因早年動物性蛋白質(肉)比植物性蛋白質(豆子)貴,豆子一向是窮人階級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佛羅倫斯的地理位置在托斯卡尼中部,但佛羅倫斯人卻以吃丁骨大牛排出名。我第一次到佛羅倫斯就慕名到中央市場旁有名的馬利歐小館( Fiaschetteria-Trattoria Mario)吃明火烤大牛排,侍者建議我和夫婿兩人吃一公斤,我們說怎能吃那麼多?侍者回答本地人是一人吃一公斤(一公斤等於42盎斯)。

我不是牛排迷,我尤其反對用穀物飼養牛隻,已經十多年不吃美國牛,雖然很多人喜歡玉米飼養的牛肉柔軟口感,但看過牛隻飼養紀錄片的我,卻堅持只用牧草飼牛才是牛道。

佛羅倫斯牛排採用的是托斯卡尼種的基亞納白牛,仍以青草自然放牧,因此不會有人工飼養的羶氣,宰殺後不經冷凍,而以冷藏數日讓肉質變軟。吃時將丁骨部分的牛肉切成五公分厚,放在燒葡萄枝或栗樹枝的烈焰上燒烤,吃這種牛排要越生越好吃,三分見血最佳。口感以厚實多汁強韌耐嚼著名,彷彿吃得出大牛的堅忍強悍。

我平日極少吃牛排,但過去二十多年,重返佛羅倫斯六次,每次都掛念一定要吃一回丁骨大牛排。去年冬天特別嚴寒,在佛羅倫斯兩個禮拜的我竟然吃了三回大丁骨,讓我內心忍不住有了罪惡感。

吃大丁骨牛排,為什麼要內疚?不是怕體重添加一兩公斤的肉,而是我一向認為牛排最能代表食物中的貧富差距,也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大有關聯。

不管是丁骨、菲力或沙朗,都是取一頭牛中極小部份的牛肉,在一般人還吃不起牛肉的時代,能吃到牛排者非富即貴,即使牛肉普及的今天,吃牛排者口袋裡的錢不會少,如美國富豪巴菲特宣稱自己天天吃頂級牛排,已逝的宋美齡女士據說九十高齡仍愛吃菲力牛排。吃速食碎牛肉漢堡和牛內臟雜碎的大多是窮人。一頭牛就像一個社會,有錢人吃掉精華,窮人吃其他殘餘。

能夠提供吃牛排的社會,一定相當富裕。佛羅倫斯從文藝復興起發展出初步的資本主義社會,就一直是托斯卡尼地區最富有的城市。奇怪的是,地球上,吃牛肉為主的國家,如英美,就比吃豬肉的國家富;吃豬肉國又勝過吃蔬食國。似乎吃牛肉可增進人類的競爭心,資本主義就建立在這樣的精神基礎。

本文出自正妹天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愛正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