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無視紅燈湊夠一撥人就橫穿馬路,被稱「中國式過馬路」;家長擁擠在學校門口身負保鏢重任護送孩子上下學,被稱「中國式接送」;限行、限購、拍賣牌號等各地出臺的治理擁堵手段,被稱「中國式治堵」;母女共赴相親會盤問男孩是否有房有車有存款,被稱「中國式相親」……如今,諸多現象被冠以「中國式」標簽,讓這個原本描述中國特殊國情狀況的中性詞有了更加複雜的內涵。

此外還有「中國式插隊」「中國式人情往來」「中國式婚戀」「中國式養老」等等。時下,如果點開中國最大的搜索網站百度鍵入「中國式」,會發現這個詞彙正在網絡上流行。或自嘲、或諷刺、或憤怒,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中國式」表達自己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看法。

「出現這種現象是大家受法不責眾的『從眾』心理影響,從而不顧及交通安全。」「百度百科」這樣解釋正被中國網民熱烈討論的「中國式過馬路」。

普遍認為,「中國式過馬路」和「中國式治堵」「中國式相親」等社會現象,其實是轉型中的中國特殊社會生態的反映。

以「中國式過馬路」為例,網友評論說這一長期存在的現象折射出的是某些中國人缺法治精神,中國社會法則失範,以及快速發展的城鎮化與城市建設落後等深層次矛盾。

雖然也有一些在海外生活過的網友表示,很多現象並非中國獨一份,比如「過馬路」,現居英國的新浪網友「薇薇安」在微博上評論說「英國人給世人的印像是嚴謹守序,但他們過馬路時基本無視紅燈,有相當一部分人連車來了也不管呢」。

不過,這樣的聲音往往被忽視掉。一些發生在中國的現象動輒被扣上「中國式」的帽子,似乎正在成為一種流行,而有一些看來是被標簽化了。

「中國式」一詞在中國民眾中的流行可追溯到小說《中國式離婚》的出版和8年前同名電視連續劇的熱播,這個故事講述了幾對夫妻如何糾結於三種背叛:心的背叛、身的背叛和身心的背叛,這三種背叛一度被視為是「含蓄保守顧家」的中國人在時代大潮中面臨的新的婚姻課題。

社會學家認為,目前所有已經被命名為「中國式」的現象中,有一些是建立在特殊國情和歷史下的產物,對其不能苛求,應該隨時代變化而改變,比如中國式的居家養老、中國式的單位編制等。

有一些是現階段中國社情和中國人傳統觀念使然,應該盡力地去引導和改變,但也不應「妖魔化」。比如因房價高企、安居樂業等因素帶來的「中國式相親」,人情往來導致的「中國式祝福」等。

還有一些現象則是需要下大力氣改變的,比如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和社會治安帶來的「中國式接送」,安全意識淡漠、交通執法不嚴帶來的「中國式過馬路」等。

「現在家裏都只有一個孩子,拐賣兒童和交通事故又這么多,哪個家長敢賭?」每天都去寧夏二十一小接送正上小學二年級女兒的菲菲媽說出了大多數家長的心聲。

的確,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任何一個小學、中學門前,只要上下學時間,汽車、自行車、三輪車和翹首以盼的學生家長就會堵在學校門口,秩序之嘈雜猶如集貿市場,這已經成為中國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其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菲菲媽所說的出於安全考慮。讓很多家長寧願多花錢、多花時間把孩子送到更遠學校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

「所謂的『中國式接送』其實反映的是家長的無奈,如何讓從學校到家的路途更加安全,如何使更多家長願意讓孩子就近上學,需要政府和社會做的更多,不能因為冠以『中國式』就覺得國情使然而任其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說。

同樣道理,無論是「中國式擁堵」還是「中國式治堵」也都和政府的作為有關。時下,對於「首堵」北京將探討未來是否實行「單雙號」限行的說法,正被眾多網民怒斥為「中國式治堵之最」。

「在政府出臺極端措施應對極端現象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還有一些可以採取的手段和空間?譬如:咱們的道路規劃能否再科學些,咱們的公交系統建設能否再快些,各種特權車、公車能否令行禁止不再濫用?不能簡單冠之『中國式』就『放行』了之,需要政府動腦筋、動真格。」搜狐網友「天道酬勤」追問說。

當然,還有一些比如「吐痰」「插隊」等已被貼上「中國人」標簽的陋習,既需要通過嚴格執法進行約束,更需要通過宣傳教育讓國人自覺摒棄。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與國際接軌步伐愈快,如果不改掉這些『中國式』陋習,在國際場合必然要貽笑大方。」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說。

他認為,不管怎麼樣,「中國式」現象成為網絡熱點總體而言是一件好事,它把很多本來大家習以為常的現象放大,並引發集中討論,可以對從政府到公眾的全社會起到警示作用。而這種中國人以調侃的心態進行自我反省的現象,甚至可被視為是一種文化自覺體現。

【2012-10-25 新華社】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我愛正妹 的頭像
    我愛正妹

    天天看正妹

    我愛正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