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印度的龐大貿易順差已引起印度政府的驚慌,擔心會成為國家安全的隱憂,但專家表示,印度應該正視現況,瞭解雙方貿易規模擴大對印度的潛在利益。
中國去年對印度的出口規模多達560億美元,印度對中國的出口只有190億美元。鑒於兩國之間的宿怨,37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也引起印度政府的高度關注。
去年12月,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甚至暗示,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可能會為印度帶來國家安全問題。印度與中國的商務部長8月27日將在新德里舉行會議,會議焦點就是兩國貿易失衡問題。
事實上,印度已開始針對中國進口品設限。例如,印度內閣7月批准對出口到印度的發電設備徵收21%關稅,顯然就是衝著中國而來。因為印度進口的該類設備,約40%是來自中國。
但馬里蘭大學策略學教授古普塔與中國印度學會董事合夥人王海燕在華爾街日報共同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限制中國製品進入印度,是非常短視的作法。
因為相較於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其實是更為根本的問題。印度長期電力短缺、加上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都是抑制印度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進口中國產品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進口產品本身並非問題所在。
印度自中國進口的大部分物資是電機、核子反應爐、鍋爐、船舶、漁船,以及土木工程計畫所需的資本財,玩具、鞋類等消費品所佔比率不到2%。這些資本財以較低的價格進入印度,而中資銀行提供的有利融資條件,更進一步降低了印度的進口成本。
當然,中國提供這樣的優惠條件,目的也在於提高自身工業產能和就業率,但印度應該關心的是,北京的產業政策實際也讓印度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更多的資本設備。對中國資本財的進口設限,對印度實際有害無利。
文章中指出,印度大可將中國的龐大出口品轉化為繁榮印度的力量。因為印度擁有強大的工程設計能力、龐大的國內市場、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完全具備成為和中國同一等級製造大國的條件。
基礎設施薄弱是印度目前無法成為製造業大國的主要原因,來自中國的低成本資本設備,能協助印度加快彌補這一弱點。
此外,改善基礎設施也可以幫助印度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農業大國。印度耕地佔土地總面積的比率,是中國的四倍多。但據估計,印度40%的糧食在進入市場前就已經腐爛。如果能有更好的道路和儲存設施,印度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而糧食進口不斷擴增的中國,當然也會成為印度主要的客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