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著瞧 好萊塢
他從小是獨子,跟狗講話的機會還比人還多,
後來成為名模,成為菁英的代言人,
但寧可到處碰壁,尋找演戲機會,
他的長相讓他在韓國或美國都是異鄉人,
但也給了他不同的發揮空間,
最近終於演到律師與殺手等主流角色。
這全球化時代,誰一轉身,故鄉都變了樣,
就像Daniel Henney,自己就是個停泊站。
|
現在我們消費的商業電影,角色常是一套冷凍加工餐,硬生生被放進微波爐加熱,靠記憶來提味,大塊而沒有細節。而另方面,當我們轉頭看模特兒工作,則有點像擬真的生活情境,刻意的不真實,只為等有天換上消費者的名字才合理。Daniel的工作跟這兩者都有關,很多時候他像個畫面(如海灘男人、華爾街菁英),更大於他是個實體的存在,猶如比基尼之於夏天,他的成功形象之於愛情,他的臉對男或女有不同功能,但兩者的想像力都碰了壁。
Daniel並沒有要衝撞以上既定印象,他選擇了離開模特兒工作,當個演員。他不否認長相有時是包袱:「我長這樣很幸運,人們看我長相就想著某種固定人生,然後就打包走了,所以我常因此失去角色。」就像男版的「依帕內瑪女孩」,除了海灘,到底可以走去人們「幻想」的哪裡?他現在的努力就是要走出人們記憶的海灘,脫離了Daniel Henney,讓人想知道這張臉後面還有故事。
這幾年他盡量避免出席時尚活動,這次來台是為Burberry的活動,他表示因為自己是這品牌的粉絲,但除此之外,近年對時尚活動,都敬謝不敏,「我想專心演戲,我知道自己想變成什麼樣的人。」他表明累了,「詮釋時尚,我覺得很棒,讓我認識很多人,看到不同文化,但六年已經夠了,我知道我是別人的玩偶,但我想創新,於是一切從新來過。」
模特兒長相讓他戲劇界碰過不少釘子,多年前他曾演出舞台劇《推銷員之死》,他自嘲:「我到處試鏡、碰壁,最後在一個觀眾只能容納二十多人的小劇場,開始我的首演,反應當然有限,但對我影響很大,當時心裡熱血納喊著:『這才是我要的啊!』」
當然,到了韓國跟好萊塢,更是硬仗,「我在當演員時,最習慣的就是等,比方試鏡,最常碰到的是,製作人誇你好、導演也愛你,經紀人更說他們都愛你,然後你等了一個月,打過去,他們還是愛你,再過一個月或更久,直到他們選了別人,次數多到後來你都不覺得那是打擊。」
他當然也等到了機會,但勝券在握型的英俊頗受限,「我在韓劇裡常演出愛不到女主角的人,我想我一定做錯了什麼事。」他大笑說:「在美國戲劇,英俊的亞洲男也不是吃香的,但我很高興我自己長成這樣。」不合乎大環境期待也罷,反而讓他有了歸零的自由,「我原來就不是一個出身富裕的人,我家在鄉下,沒有人會多看我兩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