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在電視上宣佈將在民答那峨設立半自治的「國中國」。菲律賓政府已與回教叛軍達成協議,終止自1970年代開始,死亡已超過15萬人的內戰。
菲律賓,因為是群島國家,將近30萬平方公里,人口9千萬人,主要是馬來人,其次是混血族,所以漢人說雅羅育前總統夫婦或艾奎諾三世總統是華裔,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混血族。
大概有7千多個島,兩座主島,北部是呂宋,南部就是民答那峨,交通不便,語言難通,大致有八十幾種方言,以前筆者在台北服務時,我們菲律賓的翻譯就不只一種。但是又採中央集權,以政治制度來分的話,是常常被提出來討論的總統制失敗典型。
1521年,西班牙人麥哲倫航行經過這裡,1565~1898成為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從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
1898年,美西戰爭後,割讓給美國;1935年曾經建立聯邦制度,為以後的獨立做準備;二戰期間為日本佔領,戰後在1946年獨立。
15世紀時,阿拉伯人曾經建立伊斯蘭政權,後來的西方人,不知他們是阿拉伯人,不明白為什麼在典型馬來人地區會有這種身材高大、深眼高鼻,所以就用古希臘時代雅典人稱北方蠻族為摩爾人,替這些阿拉伯人命名。
筆者在非洲的時候,有時候也會聽一些西方人,稱呼這種體型的人叫摩爾人。
叛軍的組織叫做摩洛陣線,所謂的摩洛意思,就是這裡是摩爾人的土地,所以菲律賓南部諸島叛軍自稱摩洛解放陣線(MILF-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菲律賓是天主教國家,回教徒大概只佔5%,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民答那峨,語言不通是分離主義興起的原因,如果再加上宗教不同,又有自己的武力,和平就會變得比較困難。
像摩洛陣線,大概就有一萬多名戰士,所以菲律賓的「國中國」在1970年代後,是事實上的存在,但從2012年10月開始,變成國家制度的新嘗試。
解體前的蘇聯,曾經有15個加盟共和國,每個共和國內又有一些小國。
摩洛陣線與菲律賓政府間的和平協定,其實開始在1996年,但是到了1998年,雙方又全面開戰,2011年8月,艾奎諾三世與叛軍領袖在日本會面,互相釋出善意,2012年10月6日,在馬來西亞總算達成協議。
不過目前回教徒在民答那峨只有四百萬人,其它大部份是天主教及基督教徒。
艾奎諾三世說:以前民答那峨的回教自治政權,是一個失敗的實驗。
但是未來民答那峨新的政權,狀況如何,恐怕還不無疑問:
首先就如叛軍領袖所坦誠,到底這個「國中國」的領土範圍多大?這基本上會由民答那峨島上的各州以公投自行決定;其次艾奎諾三世同意要給予這個「國中國」公平而且相當的稅收比例,但民答那峨除了有豐富的礦產外,向來又是菲律賓最重要的穀倉,資源帶來的權力衝突,恐怕會比沒有資源時,需要更有智慧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