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午後,地處甘肅最南端的文縣鐵樓鄉草河壩村,一處建築工地的喧鬧打破了這個小村寨的寧靜。正在進行緊張施工的是文縣今年規劃成立的六所白馬人傳統舞蹈「池哥晝」傳習所之一,佔地300多平方米。

32歲的白馬工匠班傑軍正在尚未完工的一樓大廳裏制作「池哥晝」演出中最重要的面具。碩大的面具用松木雕刻而成,分為六個不同色角色:色彩斑斕、面目猙獰的四個稱為「池哥」,是山神的化身;面容秀麗、慈眉善目的兩個稱為「池母」,是菩薩的化身。目前,全縣會製作這種面具的只有三個人。

「我從小就看老人做面具,但年輕人做的特別少,要傳承下去也很難。」從小愛畫畫的班傑軍得知村裏要建傳習所,放棄了九寨溝景區的工作,回家鄉從長輩手中接過了刻刀和手藝。面具的製作過程漫長,工藝複雜,一年也只能做上幾套供表演和收藏,並不能維持生計。

「平時就是在地裏幹活,農閒時候來做。能不能掙錢,我沒想過那麼多,主要是希望我們白馬人自己的東西能更好地留下來。」班學軍說。他正在製作的面具將用於傳習所的裝飾陳設。傳習所建好以後,當地村民和訪客們能夠在裏面欣賞和了解「池哥晝」以及其他白馬民俗。

白馬人,一個世代居住在中國西南部白水江畔的古老族裔,正致力於傳承和發展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希望更多的人發現和了解他們已在原始叢林深處流傳了數千年的風俗、歷史和信仰。

在官方的民族識別調查中,由於部分語言與藏語相通,居住地也與藏區毗鄰,他們被劃分為藏族的一支,但他們有著獨特的語言、服飾、歌舞和習俗,但由於地處偏僻,較少為人所知。目前全國共有14000多名白馬人,主要分佈在甘肅文縣、四川平武縣和九寨溝縣。

「池哥晝」是白馬人在重大祭祀活動中表演的舞蹈,被稱為中國古代宗教文化的活化石。數千年來,白馬人相信這種古老的祭禮能為他們驅散惡鬼,迎來幸福與安寧。2008年,「池哥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馬人保留著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在白水江邊陡峭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供奉山神、水神的寺廟,而神秘的「池哥晝」是他們獻給自然的禮物。政府籌建傳習所讓白馬山寨的村民們,尤其是老人們,非常欣喜。

72歲的曹加巴老人穿著藏青色的傳統白馬袍子,衣襟上有精緻的花紋,腰間係著紅腰帶,頭上戴著白色荷葉邊的「沙嘎帽」。這樣的裝扮現在已經很少能在年輕人身上看到。

「我們白馬人的文字已經失傳了,所有的老規矩只能靠老人跟年輕人講,也不知道還能講幾代人。以後就有了個地方能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記下來,存起來,不但我們的年輕人能看到,其他民族的人,甚至外國人都能看到。」曹加巴老人說。

2008年的汶川地震波及了白馬人居住的四川北部和甘肅南部地區。在災後重建工作中,甘肅文縣向國家爭取了9個白馬文化保護項目,總投資達2500萬元。建立「池哥晝」傳習所是其中的重點工程,計劃將古老的面具舞打造成一張面向世界的名片。

45歲的班保林曾經是一名「池哥晝」藝人,現在在文縣文化局從事保護與推廣工作。「現在最緊迫的任務是保護,不僅僅是舞蹈,我們白馬人的語言、服飾、音樂、民間故事等都急需保護。」

「我們白馬的人口太少,把這些東西在民族內部傳承下來之後,我們還希望把它們帶到國外,帶到世界上去。只要是愛好白馬文化的人,我們都歡迎他們到傳習所來,聽聽我們的山歌,看看我們的歷史。」班保林說。

【2012-06-15 新華社】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愛正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